二月二,龙抬头。这话我从小听到大,也没仔细深究过它有啥故事,只知道今天该去剪个头发,说是小孩儿剪完身体健康,大人剪完,财运倍儿棒。
所以打算下班就去剪头发,结果没想到一直加班到八点多,吃个饭都快到九点了。
看来,我这不顺利,全怪这没完没了的工作。
而且回来还骑的是自行车,还顶着风,我太苦了。
这前年买的自行车,也就刚开始新鲜了俩月,后来就成了家里的摆设,在角落里专门吃灰。
刚好最近天气开始变暖,那就让它重回马路吧。
就当是花点钱,来填充下我这一天微乎其微的运动量吧。
二月二,龙抬头。这话我从小听到大,也没仔细深究过它有啥故事,只知道今天该去剪个头发,说是小孩儿剪完身体健康,大人剪完,财运倍儿棒。
所以打算下班就去剪头发,结果没想到一直加班到八点多,吃个饭都快到九点了。
看来,我这不顺利,全怪这没完没了的工作。
而且回来还骑的是自行车,还顶着风,我太苦了。
这前年买的自行车,也就刚开始新鲜了俩月,后来就成了家里的摆设,在角落里专门吃灰。
刚好最近天气开始变暖,那就让它重回马路吧。
就当是花点钱,来填充下我这一天微乎其微的运动量吧。
周末去打卡了最近火得不行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单人票价290,着实是挺贵的。
虽然说有很多场表演,但是一整天下来也只看了四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排队排队和排队。而且很多表演虽然说是沉浸式的,但真的很难代入进去,除了火车站剧场有那么一小段跟着演员去抢粮还挺刺激的。
不过有一说一,虽然剧看着一般,但是里面确实很适合拍照,建筑看起来恢弘大气,会拍照的话能出不少好片子,可惜我不是那块料。
但是拍照的时候人又很多,基本上只要是拍地面上的东西,镜头里都会有多余的人。而剧场厅里则因为灯光太暗,手机拍照一拍就糊,以至于晚上回来整理照片,看一张删一张。
或许是我这山野村夫品不了这细糠吧。去之前是抱着挺大期望的,毕竟网上吹得神乎其神,心想着应该能大饱眼福。结果去了之后,总觉得挺失望的。
河南的文化无价,但这地方不值这个价。
读完了这本《从零开始做运营》,作为一个技术岗从业人员来说,整个过程可以说几乎没有停顿,当然昨晚除外,因为本人还是需要睡觉滴。
至于为什么作为一个敲代码的,闲的时候不好好学习,或者是不好好摸鱼,难道是因为不喜欢GitHub,还是因为抖音上的美女不好看了。
当然都不是,我特么焦虑啊,看看现在这环境,指不定哪天就失业了。
我认为写代码以后是没有出路的,至少在我这里是。我不是那种代码天才型选手,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个CV工程师罢了。所以就想着了解一些运营手段,不管是以后用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商业交易上。
有点扯远了,对于这本书,前半部分讲的是运营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技巧,这个颇具启发。然而后半部则通过案例详解了一些运营指标,这个对于我这个只想了解一下运营的人来说,显得稍显冗余。
作为运营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对数据的敏感度、想象力与创造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但是对于一个刚接触运营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表达力和想象力,而是执行力和沟通能力。
打铁还须自身硬,永远不要想着运营一个一无是处的产品,这样只会浪费时间。但同样的也不要认为一个产品好到可以不需要运营,那样很可能会让这个好产品明珠蒙尘。
运营的初期首先就要确认定位,包括内容定位和受众定位。内容从哪里来,有哪些内容,内容有那些标准,内容的受众群体是什么,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内容运营是一个持续过程,包括创作亲切、简洁有力且引人入胜的内容,对内容进行编辑审核,推荐内容时注意不打扰用户,分析运营数据以不断改善方案,并保持与用户的互动,积极收集反馈。
为活跃社区或平台,提升使用率和增加付费用户,需精心进行用户运营,包括吸引新用户、防止用户流失、恢复流失用户以及促进用户活跃度,进而促使转化为付费用户。
有时需要对用户量进行管控,来防止维护成本的增高,可采用邀请制,即通过邀请码让用户获得使用资格。这种方式能精准定位用户群体,增加用户间的互动,赋予产品神秘感,激发用户好奇心,进而增强使用欲望。
但邀请机制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邀请码的炒作、用户群体单一、用户活跃度低都是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在做运营活动前,要先明白活动的关键在于策划和方案的撰写。更为关键的是,要始终明确活动的目的和目标。
一个标准的活动策划可能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运营要有计划,分阶段达成不同目标。同时运营要有条理,逐步推进各种数据的达成,更利于用户形成习惯。最后运营要有方向和相关联,如果能够通过一个奖励或者一个动作形成一条逻辑线让用户操作,就不要拆分成多个。
这本书阅读的挺快的,有些关键信息可能已经遗漏。尽管如此,它仍然让我了解到了运营领域的新视角,带来了不少收获。
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看不实践那是没用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理解,以免让自己陷入“知易行难”的境地。
今天打算学习一下运营相关的知识,因为想搞下抖音小红书账号之类的运营,但总感觉无从下手。
于是就在微信读书上挑了一本《从零开始学习运营》,打算先看着。
我觉得从标题看就很适合我——确实是从零开始。
今天闲来无事做了一下MBTI人格测试,显示结果为INTJ,不出所料,俺就是i人。
其实吧,个人感觉这东西跟星座差不多,有些看起来似乎很准的性格描述,也只不过是误打误撞碰巧罢了。
毕竟人这么复杂,又岂是几段话就可以概括得了的。
就当是看看乐子,毕竟在现代社会,什么都讲究要有科学依据,而这个MBTI测试还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虽然我这么说,但其实也有例外,那就是咱们的财神爷,在这一点上,我非常坚定且虔诚。
祈求财神爷赐福吧。
花费了两个月时间,断断续续地终于完成了这部心理学巨著的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时常引发我对自己以往行为的新认知,仿佛恍然大悟。
然而,由于篇幅较长,阅读时间零散,一些概念早已遗忘,现在只能回想起读的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
若需要他人帮助一件重要而可能被拒绝的事情,可以先请求一项小而容易被接受的帮助。通过逐步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渐进地引导对方,最终获得对大忙的支持。这种渐进式方法比直接请求帮大忙成功的机会要高得多。
“学长,可以帮我拿一下东西吗?”
“学长,可以顺便送我到那个地方吗?”
“学长,来都来了,不介意再借我一点钱吧?”
学长:“……”
登门槛效应就是指一旦接受了一个他人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想给他们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米尔格拉姆让实验者充当老师,而学生是实验人员事先安排好的人。两种角色被分割在两间互相看不见的房间里。学生的胳膊上绑有电极,而开关掌握在老师手里。如果学生回答错误,那么老师就会按下电极开关,学生就会遭到电击。
一开始的电击很轻微,但随着错误的增加,电击会逐步增强,甚至会高达450V。
学会遭受到越来越强的电击时,痛苦的声音会越来越大。不过这一切都是假的,除了老师是真的。开关是假的,学生的错误回答是假的,电击是假的,学生的痛苦的声音也是假的(事先录制好的)。
当老师听到学生痛苦的呻吟声时,希望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在旁怂恿鼓励这些老师继续给学生施加电击,虽然他们确实会犹豫,但是大多数还是会服从照做,甚至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忽然变得自得其乐,异常残忍。
这个实验也同样解释了纳粹德国的很多普通民众,在二战的时候是如何被轻易的转化成残忍的战争机器。
这个实验也很好的证实了登门槛效应。如果米尔格拉姆一开始就要求老师对学生施加强电击,大多数人会断然拒绝,但如果是从微弱电击逐步增强,很多人会会无法拒绝,直到将其服从内化成自己的态度。
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到底是两个相似的人合适在一起,还是两个性格互补的人更合适在一起。
相似的两个人之间会有同频,会互相欣赏,但是在处理矛盾时可能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可能都倾向于坚持自己的立场,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而性格互补的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更容易相互补充和支持,比如一个擅长与人打交道,那这个人就负责家庭的对外事务,那个不擅长的人则主内,照料好家庭的对内事物。
而这本书的观点则是两个性格相似的人合适在一起,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相似性越大,他们就越幸福且不容易离婚。
相似性产生了满足感。物以类聚,的确如此。
人们不仅喜欢那些和他们想法一样的人,而且还喜欢那些和他们行为一致的人。
人们不仅喜欢和拥有相同的想法、价值观和愿望的人相处,同样也喜欢和与自己喜欢一样的音乐、一样的活动甚至一样的食物的人相处。
至于性格互补的两个人是否会互相吸引则尚未得到研究证实。
当一个人正处于沮丧的情绪中时,他可能会去寻找那些快乐的人来使自己快乐起来吗?事实正好相反,那些心情好的人最乐意跟愉悦的人为伴。当一个人感到忧郁的时候,一个生龙活虎的人可能会使他感觉更糟糕。这种对比效果会使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在与漂亮的人相处时感到自己的长相更为一般,也使伤心的人在与开心的人相处时倍觉凄凉。
虽然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的确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并和那些在需求和人格方面相似的人结为夫妻。
这可能是因为共同的经历和观点能够促进更好的理解和共鸣,从而加强关系的稳定性。
我们会不自觉的美化自己,在成功时,觉得这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并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把成功归因于自己。但是当失败时,却把错误的归因于“运气不好”。
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评价,我们可能会给自设置障碍来妨碍我们自己取得成功。这样在失败时就可以把错误归因于那个障碍,而非是自己的能力不足。
当过度依靠直觉来做判断时,会将过去错误的判断美化成正确的判断,因此会变得过度自信而导致判断错误。
态度决定行为,但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态度。比如做出某些行为之后,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表里如一。
在一个公司决策时,大量的人参与到一起决策往往会发生群体极化,这是不健康的。正确的应该是激励个人的积极性,鼓励少数派,另外也可以分组讨论和召开多次会议。
对于坏情绪一味的宣泄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应该积极的从坏情绪的源头来解决。
好的形象会给人更多的信任感,更容易让人接受和喜欢,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刻板印象:“美即是好”。
婚姻中需要坦率而真诚,互相尊重、彼此接纳、保持忠诚,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命令和埋怨,少一些棱角分明。
想要化解冲突,就试着多与对方接触,尽可能的多沟通或者参与一些合作。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冲突。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增进身体的健康状况,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一些健康的行为也都可以促进乐观心态的养成。
尽管这本书篇幅挺长的,但阅读起来其实并不枯燥。它不仅能让人更好的理解生活,也能更好的理解潜意识里的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
今天是2024年2月29日,每四年才会出现一次的2月29,恰逢今天也是KFC疯狂星期四,下次这两个日子凑到一起就要等28年后了。
在V2EX上看到一个帖子,「写一句话在这里,下一个 2 月 29 号来看」,帖子里大家的回复都是回顾过往这四年的经历,以及对未来四年的展望和期许。
因此我想给四年后的自己留下一段话,就当是留给四年之后的自己一个时光机吧。
“我这会正坐在工位上摸鱼,这会你在干吗呢?”
“我现在还在写代码改BUG,你现在转行了吗?在做什么工作呢?赚的钱多吗?工作累不累?”
“你结婚了没?有孩子了没?婚姻生活怎么样,有你一个人生活幸福吗?”
“爸妈的身体怎么样了?弟弟考到哪个大学了?他谈女朋友了没?”
“你想好在哪里定居了吗?买房子了吗?买了一个什么样的房子,是不是大house?”
“你的性格发生变化了没?我现在因为成天对着电脑,已经是有点耿直了。你会变成你以前讨厌的那样吗?”
“希望你可以认真回答我的这些问题,可不要敷衍搪塞我!”
这几天给这破网站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回到了几天前的样子。
回顾一下这几天都折腾的什么:
评论,最开始是打算用waline评论系统的,结果v3版本在回复时,无法显示回复人的信息,试了v2就可以。不过也可能是我没找到对应的配置,反正就是懒省事直接切换到artalk了。
站内链接跳转,在别人的博客里看到因为站内的链接变成黄赌毒的链接,然后被打电话要求整顿,所以加上了一个链接跳转确认页面,只有手动点击确认的时候才会继续跳转。
配色,讲道理这个就不该浪费时间的,看到别人的网站眼前一亮的时候,就想着自己的网站怎么能像人家的一样。改改这改改那,然后因为布局不一样,要展示的内容不一样,怎么改都没内味儿。去求,拉倒吧。
还是不会设计啊,但凡有点自己的设计思路,也不至于看见一个好看的就想抄一个。
今天弄完之后提交Git的时候,把提交信息写成了“重蹈覆辙”,我真是给自己气笑了。
说到底,还是闲的了。
过年的时候被告知现在突然老了很多,我不以为然,只是觉得那是因为头发好久没剪,蓬乱的头发使人看起来比较沧桑罢了。
所以今天下午剪完了头发,就摆好一个自认为还可以的姿势,拍了张照片发了过去。
「怎么样,看起来是不是年轻多了?」
「没,眼神看起来没那么年轻了。」
突然有点失落,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呢,没想到那也只是我觉得。
今年二十八岁,确实也没那么年轻了。
好像是每个人在这一生的每个时间节点上,他应该是什么样,他就会是什么样。
仿佛那是一条人生的轨道,人们按照既定的轨迹,按部就班的过完这一生。
不是说好的人生是旷野吗?
今天是正月十五,一年当中月亮最圆的日子。
热闹的烟花爆竹声,从下午持续到了晚上,人们在烟花的光亮前许愿,祈祷着美好的愿望可以实现。
小时候每到这时候总是嚷嚷着要吃汤圆,现在却是想着随随便便吃点就行。
本来下午还打算剪个头发,结果听说正月十五剪发会破财。
为了富有,为了变有钱,那还是忍忍吧。
小不忍则乱大谋。
今天又在这个网站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就是将这个静态的网站改写成一个动态的。
做这件事让我很难受,因为我感觉到我好像又像以前那样在瞎折腾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为此我浪费了很多时间。
但我又觉得我不得不做。
我现在的需求是可以跨平台以及随时修改内容,而这种需求好像只有动态的内容生成方式才最适合。
我也看了WordPress,不过没找到什么合适的主题,免费的主题太难看,付费的主题又太贵。
而且如果想改动那些主题的话,还需要再花时间去了解怎么改。
这就又是在瞎折腾了。
已经连续下了两天的雪,公司楼下的雪刚铲完没多久就又会覆盖上厚厚的一层。
有人工清雪的地方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无人管理的地方了。
上下班的路上就是这些无人管理的地方,在路上战战兢兢的骑着我那小电驴,生怕一不小心车轱辘一滑,摔的在路上倒头就睡。我这老胳膊老腿可不经这样摔。
其实早上定了一个很早的闹钟,就是打算早上如果下雪的话就步行去上班,结果闹钟一响打断了我正做的一个美梦,一气之下就把闹钟关了又仰头就睡,似乎是想接续上该才的那个美梦。
天气预报上说明天就不下了,那我明天就可以多睡会,那我明天应该也会像今天一样,做个好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