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奇日记

读《最后的告别》

你害怕死亡吗?你害怕讨论死亡吗?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就如同书名所述的那样,是关于人类衰老死亡的常识。作者通过不同的医学案例,展示了人们在因为疾病或衰老而走向生命的终点时,应当如何正确的照顾临终老人,以及现代医学科学在救治过程中仍旧面临的诸多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难逃一死,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慢慢消失,就像一朵慢慢枯萎的花,这是生物生长的客观规律。而得益于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这个过程开始变得漫长,使可能戛然而止的生命变得缓慢衰老。

但如果生命已经接近尾声,还是一味地救治反而是对病人的一种折磨和伤害。

对很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言,他们害怕的不是死亡,反而是因为衰老而带来失智和失能。他们丧失了自己生活的主动权,他们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自己的“家”。

所以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拥有自由生活的权利,完整且自由的走到生命的终点,这就是现代医疗应该前进的方向所在。不以治疗为目的,而是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最大范围内保护病人的权利。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医护人员的调理下,体面安宁的死去。

回到开头的那两个问题。我害怕死亡,但是不怕讨论死亡。

我想我比较幸运,从有清醒的认知到现在以来,好像都没经历过身边至亲之人人的离去。

只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爷爷突发心脏病死在了我的面前,然后就是姑姑的喝药自杀。这两件事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脑海里爷爷和姑姑的模样也只是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

虽然读书的时候也有过一些表奶奶和表爷爷去世,但他们去世的时候也没人通知我,是我回家之后才知道他们已经过世了。

身边的朋友也都身体健康,健健康康的活着。

所以我感觉死亡离我很远。

所以我也感觉我不害怕死亡。死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眼睛一闭嗝屁了呗。

以前也有朋友问我:“如果你身患重病,你是选择好死还是赖活?”

“那就死了算了,患重病活着多难受。”

她好像很惊讶。我倒觉得没啥,毕竟好死不如赖活嘛。

直到三年疫情之后,我开始有点害怕了。

自从放开之后,我阳了大概四次,每次都是高烧将近40°,每次都感觉他妈的快要死了。

除此之外就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毛病。我感觉再也不是曾经那个拥有金刚不坏之身的自己了。

我对此很无奈,感觉没什么办法。我还是独居,也想过要是晚上突然犯点啥毛病没醒过来可怎么办,那等人发现我的时候估计已经是臭了吧。我平时还喜欢裸睡,那他妈的被发现的时候也太不体面了。

我他妈的还这么年轻,家里的人都还好好的,我怎么能出事呢。

我他妈的还这么年轻,还没闯出一番事业,还没有结婚生子,怎么能就这么没了呢。

我害怕死亡了。

今年春节退掉了去拉萨的车票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害怕自己一个人死在那,现在晚上不在大马路上骑行就是害怕晚上的意外。

我现在很珍惜我的这条狗命。

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转变,我现在很爱惜自己。我不想面对死亡,也无法做到坦然面对,我特么的怎么坦然面对,我才二十多岁。

好吧,我大概是因为生气自己身体上的这种改变,情绪有点激动了。

我害怕自己的死亡,同样也很害怕亲人的离别。现在每次看着父母奶奶头上增添的白发,就感觉他们好像又与我走远了一步。所谓父女母子亲人一场,终究有一别,只是这一别的到来不知会是什么时候。

我也不想去想这件事,我只知道当下很美好,我要趁现在好好珍惜彼此。

其实一开始看了这本书的简介描述是关于死亡,我就有点纠结要不要继续看下去了。一是我对死亡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人会死的简单阶段,二是觉得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我有点不愿意去面对。

后来翻了翻这本书的书评,从中看到了很多书友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及对死亡的感悟,我很感动。其中就有一位70岁左右的奶奶分享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她讲述了一些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了自己的朋友相继离去。她认为这本书不适用于中国目前这个时代,她想要有一本有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营养保健,比如卫生常识,比如自我测评。这本书可以帮助中国的老年人应对她们老年的各个阶段。

好像是这样,我们中国似乎很忌讳谈论这个话题,认为很不吉利,更是没有相关的死亡教育。年轻人认识不到生命的重要性,垂暮之人又不知该怎样应对生命的逝去。

唉……

下面就是这位70岁左右奶奶写的关于此书的看法和评论:

@水云间  2022年3月

作为一个50后的读者,真心的不向同龄人推荐这本书。

从每个章节后面的评论来看,读者都不是老年人。所以我站在一个半老人的角度对这本书提出我的看法。

我这个年龄的人大部分在过去的十年中,或者更早一点送走了自己的父母。而我们自己已经七十在望。

这本书使我绝望,使我恐惧。我看这本书是希望找到“我们应该度过老年,衰老是进行性的,在初老时、尚可自理时、失能时这几个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我们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孩子怎样应对我们的这三个阶段”。我不想听空泛的大道理,我想得到一些启示,或者一些具体的建议。

可是,没有。只有一片血雨腥风,只有失望和悲凉。

应对老年社会的到来,书中更多的是政府和社会机构层面应对。这对我没有意义,我只想知道我应该怎样做。

作者是印裔美国人,在他笔下美国的失能老人的状况同样是一片血雨腥风。他的讲了很多温情的故事,讲这些故事有什么意思呢?没有!家人的爱,家人的精疲力竭,社会机构的不如意和推动养老机构人性化的努力,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

我想知道,60岁的人应该为70岁时做些什么;七十岁的人应该为八十岁这些什么;在没有失能的时候为半失能和失能做些什么准备;我们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应该怎样完善自己的人生,我们应该给孩子交代一些什么,我们可以为孩子留下一些什么。

然后,我们会失能。我们要在没有失能的时候交代清楚,当我们失能的时候选择怎样的医疗救治或者是安静的离去。孩子是执行者,我们要体谅他们,爱他们,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我到过大山里的乡村养老院,看到人性的复杂,老人并不都是慈爱的,是是非非很多,甚至打架,告密,偷东西,这是事实。

我自己的家在大城市的 市井中,20米外是一家老年公寓,私人承包的。形形色色的老人,他们喜欢占小便宜、他们嫉妒、他们色心不死、他们无理取闹。一位阿庆嫂式的老板娘深谙人性,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治得他们服服帖帖。

我还看过几家高端养老院,鸟语花香,四时如春 ,封闭管理,有棋牌室、卡拉OK、电影室、图书室,服务员温言软语。可是,那种任你无法吹毛求疵的服务态度是彬彬有礼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对于我们来说,没有钱去住高档养老院,对于普通养老院都难以承受。

所以这本书写的不是我所在的世界,那些故事中的人也没有我身边人的影子。

只有一点相通,那就是你的老年血雨腥风。

这本书使人绝望。

我希望有一位中国的作者,为我们写一本书,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营养保健,比如卫生常识,比如自我测评,等等等等。以帮助我们怎样应对老年的各个阶段。

前几日和一位朋友见面,我告诉她也许我今年会搬家。她马上说,你的新居在装修前带我去看一看,你知道吗?你的装修要为你的老年生活配套,我要给你一些建议比如卫生间应该注意什么,厨房应该注意什么。

多么好的朋友,提醒了我,给我最有价值的建议。

另外一位朋友告诉我,她正在断舍离,把自己的人生精简。

我们的父母是老一辈人,我们是新一辈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应该超越父辈,理性的对待晚年。 

在民间对一个老人谈这个话题是普遍不为接受的。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两道婚姻。但是他后来的女儿不知情,有一次我问他孩子知道她还有一个姐姐吗?他说没有告诉他。我对这位朋友说,我们年纪都进入了风险不确定的时期,与其她将来从其他地方听到这件事,不如你告诉她。他默不作声,我也就不再说了。

如果哪一天倒下,许多事情都没有交代,这会造成很多的误解,也许成了仇敌。父母处理好了,孩子们以后是亲人。

我想起八十年代办公室里发生的一件事。我们是设备管理部门,车间的设备员经常来办事,大家彼此之间很熟悉,通常办完事情之后就会聊聊天。那天刘工(一位女工程师)说到她家里有一点小金砖,这些年安全的保存了下来。她给两个孩子做了财产分割,一个孩子大学毕业,一个在读,她也不过50岁左右。这不是离死还远的很吗?

办公室的安静了,大家都不喜欢这个话题。可是我很佩服她。她说如果我不分配,孩子以后会不和,如果孩子认为我分配的不公平,他们不过是怨我。真是一个明智的女人。

三十年过去,这个单位烟消云散,厂房和宿舍区全部拆迁开发房地产。

这样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如何分配拆迁款,而老职工都进入了耄耋之年。

许多家庭矛盾重重,有甚者兄弟之间反目成仇。都说现在人心不古,其实至少有一部分是昏庸的老家长处理问题不得当造成的。

可是,他们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啊!他们喜欢把问题藏着掖着,甚至客观上挑拨了子女之间的是非。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是我们步入老年必需处理的事情,老人们应该得到指点,应该有必要的法律知识。

这都是老年人的责任,可是得不到来自任何方面的指导。非常遗憾!

 

我们进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时间并不长。我们还没有学会在这样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家庭结构中的养老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我的祖母是19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她生了很多的孩子,最后成人的七个。她的晚年和最小的三个生活在上海,她是旧时的女性,一生任劳任怨,我评她为“三从四德”的模范践行者。七十三岁那一年的那一天,午饭时间,一大家人围着大木桌吃饭。她忽然说我有点累,就伏在桌上休息了一会儿,抬起头说,那两个孩子来接我了,一个红衣一个绿衣,他们跨过门槛了,我要和他们去了。

这是上海的家,没有门槛。她在北方住了大半生,那是有门槛的四合院。是不是她的魂魄已经回到了故地?她再低下头来便去了那个世界。这样的善终真的是太少了。

我的母亲生了我们兄妹三个。我们生活在厂区,母亲住在父亲生前福利分房的宿舍里。母亲和祖母受的教育不一样,她有文化有工作,虽然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成为家庭妇女,但这和祖母本质上是不一样的。老来她独居,儿子就在隔壁,但是她独自生活。

时代的更替…

 

我母亲的例子是现代人面临的老年问题的先行版。

我母亲是上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众多的孩子之一。我的外公早年从无锡来到上海,这是一个新旧参半的家庭,男人支撑着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女人主持家庭内务,安静、贤惠、勤俭、善良,外婆的生活空间就是家庭,没有社会空间,女人出去工作和经济自立是民国以来的新思想。无锡是一个有新气象的城市,新的风尚在这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提到提倡。我的外婆比外公年轻很多,是第三个妻子,前两个妻子我不了解,总之外公娶外婆时,外婆是唯一的妻子。外婆是62年去世的,73岁,肝部的问题,死在医院里。外公去世后她和小女儿一起生活,这是一位慈祥安宁的老人,不多话不多事,她没有遇到社会普遍的婆媳困境。旧时的女子没有自我,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们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怨气冲天。因为传统文化对她们的定位压抑了她们的自我意识,而传统家庭结构已经上千年了,在富饶文明的江南,她们得以善终。

过去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新的时代呼啸而来,拿过去的孝道来套今天的生活那真是缘木求鱼。

我的母亲在民国是小学教师,外公给她的几个小女儿的定位就是“小学教师”。看看,这是那个时代的新思想吧!女性也要接受教育,女性也要走出家门工作,女性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我母亲在58年后因为某些原因回归家庭,成为家庭妇女。她成为了一个新旧参半的家庭主妇,这是无奈的事情。无论如何她的自我意识是觉醒的然后被埋葬。83年父亲去世,母亲独立生活,这就是她和她母亲的不同。

她这个新旧参半的人对于极速变化的社会是不理解的。对我这一代人是颇有微词的。

举一个例子,母亲说我是搞不懂了,现在人都是自由恋爱应该很中意的,我们这些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婚姻哪有像你们这样整天吵架的。

母亲的那个单元几对我这个年龄的夫妻大声哇啦哇啦的吵架,我觉得很正常啊!母亲觉得世道变了。楼上夫妻吵架,男的夺门而出,女的推开窗户探出头追骂。母亲听着直摇头。

社会的变化渗透方方面面,一点点的积累,我在这浸润中成年,我的哥哥们在这浸润中成年。我们习以为常的方方面面,母亲看了不顺眼。

她早就知道两代人在无数的生活细节中是冲突的。到今天我也进入老年的行列,我发现母亲是我们这一代许多女性面临的困境的先行版。

受过教育,职业女性,自我意识,这样的女性不愿意和儿女纠缠不清,没有是非对错,不必上升到道德层面。

 

1988年,母亲摔了一跤,母亲大腿骨折,她卧床期间是我在照顾,我每天做厂里接送职工的班车上班。母亲是一个很要强自尊的人,她只接受我的照顾。我哥哥没有孩子,在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哥嫂下班后到父母的家里吃饭,母亲不和他们热络,但也不会有任何指责。父亲去世后母亲宣布各自独立开伙,她不在提供晚饭。这样过了五年的时候母亲摔骨折了,她是一个非常克制的人,最开始的十天我住在她那里,白天上班,中午可以回家给她做简单的午饭,晚上下班回家陪伴她。母亲很克制喝水和进食,她安安静静的没有任何要求。十天左右她让我回自己的家,早上去她那里看一看,午休时间去她那里给做午饭,下午下班后可以去可以不去。每天上午我离开后她就试着穿衣起来,下午我去上班她就开始脱衣上床,拖着那条残腿。那是冬天,当年还是那些厚重的棉衣棉裤和毛线衣。她说我就把这当做上班,上午穿下午脱,又打发了时间又练习了自理。她不到一个月就生活自理了,我给她买菜做一餐饭,有时候隔壁邻居去买菜时就敲敲母亲的门,给她带一点菜。母亲拖着腿拄着拐慢慢的去开门。

但是母亲再也恢复不到以前,无论她怎样要强都恢复不到以前,出门太艰难了,她出过一次门,我们住在二楼,以前没有电梯,这二楼的上下就好比登天了。

到了夏天,外面的蓝天白云,市场的喧闹,路上急急慌慌的上班人永远的远离了她。她的活动空间只有一间房。

七月的一天,她去了那一个世界,她说过她的亲人在那一个世界,她不怕死。她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很多年很多年我都想起她最后的面容,和她放在书桌上的遗嘱,她穿的干干净净躺在床上去了那一个世界。

长江边有一个城市叫“安庆”,母亲有一年回上海船过安庆,有一个旅客找到船上负责人说他要把他母亲的骨灰沉到江中,不是炸弹他也不是特务,那只是他母亲的骨灰。母亲很感动,说我死了以后也这样。

母亲出生在1918,在上海上的新学堂,高中毕业。她比我们很多50后开明,中国传统家庭的隐忍含蓄潜移默化了她的性格,新式学校的教育培养了她。这个历史夹缝中的一代人和我们是不同的。

她是从传统社会脱离出来的人,她的昨天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我婆家就决然不同了,那是宗族文化极强的地方,祠堂、族谱、家族化。我婆家的哥嫂是任然在享受着传统社会下老人的尊荣,(尊敬更恰当)……

 

我公公的家族是江西鄱阳湖边的半农半鱼的乡人。公公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汉口谋生,上世纪50年代末去世,大约是中风,倒下就完了。50多岁。婆婆60年代去世,肝病,前期熬着,到进医院就十来天去世了。他们都没有活到养老的年龄。

江西有一些地方是地地道道的乡土中国,家谱,祠堂,宗族观念浓厚。我乡下的几位族哥年纪都在80前后,他们住乡下的房子,小辈都走出了农村,或者农民工、或者小生意、或者开的士,也有成为老板的,也有成为工程项目经理的。他们或者在城市全款买房,或者按揭买房,成为了新一代市民。他们的农村老屋离他们谋生落脚的城市20公里左右。

每到周末他们都会回乡下父母身边,一个锅里吃饭。在乡下他们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多了。一是需要经济实力,而是要有家庭地位,三是要舍得出钱出力的一位当家人才有可能把大家聚在一起。我们大族哥家这些条件齐全,大侄子是长房长子也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大侄媳是少有的极厚道人。这样这个家庭保留着传统的规矩。大族哥80了,身体尚可,但是走路只能脚掌在地上磨着前行,他闲不住,有时拿一把锄去地里刨刨,有时拿一张网去水渠捞鱼。村子虽然荒芜,但是多少还有些老人,看见他有危险举动乡亲就会阻止。大嫂身体很好,每日劳作,一日不肯闲。我曾接她来我这里想带她看看汉口,她对城市毫无兴趣,看到郊外的农田眼睛放光,我便随了她。她摘一杆稻穗用手指捻着看,估计着产量,掂量着品质。我有时想难道她没有老年病?关节不疼?我想那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喜欢嚷嚷,而她一生艰难的过来,这些也许是真的不在意吧?

前年十一回乡下参加他们的长房长子家的长孙的婚礼,酒桌上几位族哥谈到了他们都80了,来日无多,不定哪天就没有了。“可以了一辈子可以了”

这几位族哥不管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但是他们都表现出对死亡的平静态度。但是,这只是代表了他们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传统思想。

走出乡村的城市人在这个问题上要纠结的多。

 

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老年保健品推销套路无所不用极其。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没有被诱惑过?各种各样被包装在科技进步的光环里,这微量元素那微量元素,各种各样的医学名词,有西方的有咱们中国老祖宗的,很简单的手段就可以把相当多的老人的钱包拿过来,只要有钱就要买保健品,可怜的老人们。今天的生活是他们一辈子最好的生活,吃的是他们一辈子吃到的最丰富的食物,冬有棉夏有单,个个都穿的体面,他们谁不想长生不老呢?因为这样想,所以他们怕,因为他们怕,所以骗子有市场。

可是,最后该来的还是来了。

过去,人如草芥,没有自我意思,没有自主的空间。而今天每一个人都非常自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人的精神状态最大的变化。人人都想为自己活一把,大妈现象就是其中之一。传统中国的“孝”文化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今天时代变了,包括家庭结构变了,生活方式变了,生存需要变了,自我定位变了,等等。

过去是回不去的。不值得回去,也没有人愿意回去。而我们面临这些却不知如何应对。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祭起“孝”的大旗。这真是一个难堪的话题,没有人敢非议。

老龄化社会已经来到,尚未达到高峰。

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衰老和死亡,没有人告诉我们老年病的医学常识,没有人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学问题,没有人普及老年人健康、营养、运动方面的常识、没有人关注老年人和晚辈的沟通和相处问题、更不用说数字化时代处处为难老人和抛弃老人了……

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是简单粗暴的,子女“孝”和老年人“与时俱进”,你为什么不“孝”?你为什么不“与时俱进”?

 

老来还有一件令人心中惶惶的事,那就是眼看着亲人、朋友、熟人的离去。特别是那个活的最久的人,最后的十几年曾经的同龄人都一个个离去了,兔死狐悲哪有不伤感的?身体健康日益衰败,自己都嫌弃自己了……所以我一定不要强求的生命,那没有灵魂。灵魂飘飘悠悠去了冥界,肉身躺在阳间的床上。连阎王爷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奈何桥上的孟婆也无力应对。所以我要安天命,灵肉合一不可分离,当去则去…………不过我要立下遗属,万万不可让孩子为难。孩子孝敬我的钱,我也不客气,这样以后好想一点。

我毕竟是中国人,我需要看一本中国人写的书,教教我怎样对待晚年,怎样人间谢幕,可是没有,多么遗憾!

 

2023年4月

昨天参加了一场葬礼。

是我妯娌嫂子的葬礼。

我们瞻仰了她最后的遗容,鞠躬、告别……

我们送她去陵园安葬。

我们鞠躬,上香,为她烧纸钱……

陵园里安安静静,我们把她留在了那里……

那里好远啊!

我们回到她曾经的家里……

我们去酒店吃这葬礼的最后一餐,豪华的大酒店,白头的哥哥来敬酒,侄子来敬酒……

曲终人散,在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的流泪,为嫂子为自己……

我们初识的时候已经时隔四十年了

时间带走了青春,最终带走每一个生命,就像每一片树叶终将凋零回归泥土。

 

2023年12月

距离我写下上面的文字又过去了一年半,这一年半发生了很多的事,步入老年,身边的朋友慢慢的凋零。我是56年生人,还有两年我就70岁了。今天我看到一个采访费翔的视频,主持人问费翔希望回到年轻时期吗?费翔说,不,我很满意现在的阶段,因为我珍惜我的人生经历,珍惜我获得的一切(大意如此。)我要说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年轻的时候奔波忙碌,像一只拉磨的驴,没有时间思考,没有精力思考,被社会大潮退来搡去踉踉跄跄。等到我结束了打工生活,进入到我的初老阶段,每个月都有社保工资到账,虽然不高,但是那种安全感带给我幸福。我看到看我评论的都是年轻人,你们愿意看这样的书,愿意看我的书评,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听听我的回答,我很感动。

十几年的光阴刷刷的就溜走了,有年轻的朋友想听听我对现在年轻人不婚不孕的看法,其实我也迷茫,因为这个社会我看不懂了。

中国近代安定的时期并不多,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孕呢?我只觉得悲哀。家庭是人最后的堡垒,就像蜗牛的壳,虽然脆弱,但是可以遮风避雨。我们那个时候也谈不上什么爱情,但是还有传统思想的惯性,养育孩子也是稀里糊涂的,就这样过来了,没有一点可以指教年轻人的。我们同学群里很早就流传一个这样的观点:我们是孝敬父母的最后一代,我们是被子女遗弃的一代。

对这个观点我不太赞成。我们是孝敬父母的最后一代,基本算是吧。

我们是被子女遗弃的一代,这话说的不对,我们没有那么可怜,我们拿着智能手机享受了现代科技的成果,打开了眼界,看到了世界;我们享受冰箱空调洗衣机带来的生活便利,使我们的时间不必消耗在琐碎的事情上;我们可以方便的出行,可以坐飞机,坐高铁,可以去旅游……这一切一切从我们这一代开始享受,我们是幸运的,不要把自己说的可怜巴巴的。

现在年轻人很多看不到未来,社会已经固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苦,现在年轻人压力太大了。

我不知道不婚不孕是不是合理的选择,但我想,到了我这个年纪盘点人生,恐怕心中是悲凉的吧?

结婚,孩子,都已经不是个人能承担的了,是一个包括双方父母需要上阵的系统工程了,不是三年五年阶段性的努力,而是几乎倾尽一生的心力,还不知道结果如何的一个巨大工程。

有合适的就结婚吧,为结婚而结婚就不必了。不论结婚还是不结婚,都要过好自己的生活,都要想一想应该为未来做哪些准备。父母终将离去,20、30、40、50、60……各个年龄段有各个年龄段的麻烦,说老就老了。

我觉得时间是加速度的,虽然没有科学的依据,但感官上这样的。

不管结婚不结婚,要学会照顾自己,照顾自己的身体,照顾自己的心情。

结婚,有能力经营家庭;

不婚,有能力过好生活;

有些苦是成长的代价,必须付出。

只是不要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

 

2024年5月

我是两年前看的这本书,如今两年过去了。去年四月参加一场葬礼,今年四月又是一场葬礼。人进入老年,身边人一个个退场,总是不免令人忧伤。人老了,病痛总是寻上身来,去年的亲戚癌症六年,终究还是去了,受了不少的罪,终年73。这在过去也是高寿,民间有说“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多少也是前人经验之谈,说明这两个年纪是身体寿命的密码。今年四月的葬礼,老人终年85,基本没有受病痛的折磨,去年十月,老人身体不适,子女带去医院诊断为淋巴癌,诊断说难得过中秋了。子女瞒过老人,该吃吃,该喝喝,期间老人没有去过医院。今年老人跌了一跤,卧床半个月,全家精心照顾,老人微笑离世。这是乡下的老人。葬礼极其传统,各种仪式,披麻戴孝,极其隆重。去年是城市的葬礼程序,今年的是乡下的葬礼程序。一简一繁,不可同日而语。我参加了这两次葬礼,认同这两种形式。我想,不要因为选择了简,就指责传统的是封建迷信,是愚昧落后;也不要因为选择了繁,就指责选择简的人不守孝道,是草草了事。最重要的还是老人生前子女待之如何。

试图给强哥指路

想我的强哥了,想看看他,于是问他要自拍照。

骗你的,其实那天我根本就不想他。之所以问强哥要自拍照,是因为最近很多人在网络上发自己的自拍照,看是否有网络妖人能给指点一下。若是能像一个名人,那么就可以直接开直播圈钱了。

而我就在这些发自拍的人中看到了一张酷似我强哥的照片,而这个人又酷似罗翔老师。没错,就是那位编写法律的罗翔老师。

给强哥好说歹说,死活不给。没办法只好找了他高中时候的照片,经过仔细比对。

另外一个朋友也表示确实挺像的,然而本人则不认同,并表示自己其实更像发哥……

可拉倒吧。不过有一说一,即便真的像,那么也不敢随便开直播啊,要真像网上那些人一样,指不定哪天就成被告了。

想到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妈说过我像萧敬腾。那时候还是在家一起吃饭看电视,我妈指着电视机里的萧敬腾跟我爸说:“你看这个人是不是跟咱娃儿挺像的。”

那年我初二,是我一生中最狂傲的年纪。我认为我很帅,萧敬腾一点也不帅。我妈不能拿我和萧敬腾比,要比也是和EXO男团的人比。虽然我确实没他们那么帅,但也只是稍逊一筹而已!

那塒的我意氣风发,ロ觜哩的烟是漃瘼,刘氵每遮住锝是忧慯。我很尐亻氐头,洇溈頭上是我的迋冠,月却下是偶啲江山。

……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觉得好傻逼哦…

我现在拿着自己的自拍照跟萧敬腾的照片对比,像不像的没感觉到,尴尬倒是感觉到了。

网友们的落魄固然让人心酸,但网友们的成功更令人揪心啊。🍋

我的好妈妈

“歪日特得,妈,弄啥嘞你,都真忙?”

“给灶屋拾掇下,弄了点柴火,咋,啥事儿?”

“木事儿,想你了,想看看你。”

“歪日,这娃儿狗嘴里能吐出来象牙了。”

“歪日,这妈嘴里也没啥好东西。”

“哈哈哈,咋说话呢,木事儿挂了,我还木吃饭呢。”

“木吃饭你弄呢干啥,烧啥柴火啊,有气有电的,那多方便。”

“你爸非要弄,嚷嚷着柴火烧的饭好吃,犟的跟驴一样。”

“额,呢中吧。呢你快吃饭吧,别吃嫩多油腻的,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你白叭叭,我知道,你爸管着我里。”

“你看你,还不想听我说了,嫌我烦了是吧?”

“哈哈哈,咋会呢,我的好大儿。”

“哟哟哟,你还知道呢。不说了,你赶紧吃吧。”

“妈,你好好的,注意身体。”

“中中中,知道了,就这吧。”

“额,🌚🌚🌚”

人生海海

调休不想干活,琢磨着看本书来打发时间,于是就看到了这本早就躺在书架上的《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一口气读完,整体非常流畅。前半部分风趣幽默,后半部分则苦难当歌。全书以“我”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着上校曲折的一生,以至于在看完最后一页时,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不知这些眼泪,到底是因为感动,还是因为解脱。

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到了余华老师的《活着》,都是描述乡土与苦难,但这书总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是书中多了些悬疑,好像是上校并没有福贵那般坚韧,又好像是从文中读出了一些鸡汤味。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语,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作者好像“挑明”了这本书想教会大家什么道理。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东西,需要人们慢慢去品味去体会,直接点破倒是少了那份意味。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知半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文学来源于生活,从这本书就能看到很多现实人物的影子,比如死要面子的爷爷、好色贪赌但有底线的老保长、亦或是死性不改的小瞎子。

而生活远不止如此,就像爷爷说的那样,池塘很大,水很深,鱼很多。

生活很苦,我们需要勇气。

又感冒了

又感冒了,流鼻涕,喉咙也疼。

自从昨晚跑完步回来后就开始感觉不舒服,浑身乏力,嗓子干痒,还有些轻微的流鼻涕。

赶紧喝了999感冒颗粒,玩了会手机就早早睡了。

结果一大早就被喉咙痛醒了,那感觉就像是在像吞刀片一样,是真特么难受。

搞得今天上班都没精神,摸鱼也感觉没啥意思。

怀疑自己可能又阳了,因为这嗓子疼的感觉跟第一次阳的时候可太像了。于是一下班就用之前的抗原测了一下。

所幸只有一条杠,只是普通的感冒。

昨天还在跟我爸说自己没啥事呢,这打脸来的也太快了……

惜字如金的父子俩

老爸打电话过来,问我在公司午休没。

我说这会正吃饭呢,等吃完饭会趴在桌子上眯一会。随后他叮嘱我要注意休息。

重复的说辞我都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但我还是耐心的告诉他:我知道啦,你就放心吧,我都这么大的人了。

顺便想问下他们中午在家吃的什么,结果话还没说完电话就直接被挂断了。

整个过程也就十几秒吧,我还以为有啥事呢,结果就是单纯的来问我午休情况。

算了,其实也不止一次这样了,我都习惯了。

以前跟他说过这种小事可以给我发微信,我看到了就会回他。结果他还是喜欢直接打电话,他觉得发微信还要等我回他,不如直接一个电话过去来的实在。

而电话打过来也就是那几句话,很快就结束。

我们父子之间就是这样,两个人好像都“惜字如金”,也都好像不善言辞。

无题

中午吃饭的时候打开抖音准备放松一下,刷了一会猛然发现刷到的视频清一色的全是外国美女,一个国内的都刷不到,有点离谱。

网友们都在调侃,说什么抖音紧跟时事,让大家伙真的睁眼看看世界。:)

给哥们整笑了哈哈,这应该就是抖音在搞什么新的推荐算法吧。

但说实话也有转移热度的嫌疑。最近发生了这么多事,梅龙高速坍塌,江西觉醒女,还有胖猫跳江的悲剧。

每件事情的热度都不低,胖猫事件也紧跟着梅龙高速事件之后被推向热点。越来越多的人讨论,越来越多的人的情绪被感染。

平台引导着社会舆论的方向,社会的情绪也随之而动。

人们的共情被煽动,疯狂的在网上转发讨论,有些甚至已经有点极端了。

但是,被煽动的共情也并非坏事,这至少证明人们还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己的人格。只不过,还是要保持理性,不要失了边界。

太过理性反而显得冷漠薄情。犬儒主义也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四月跑步记录

四月份一共跑步10次,里程35.68公里,比预期稍低。

4月跑步摘要

自从去年跑步上瘾把膝盖跑伤之后,今年的跑步计划就是每两天跑一次,每次3-5公里。

休闲跑,养生跑。

除此之外还得管住嘴。去年刚开始跑的时候,每次回去都因为胃口太好而吃的太多,结果体重不减反增,精神头也不好。

痛定思痛,决定要控制,要自律。

现在就算是路过那些不止一个的烧烤摊,我也能做到心如止水,不为所动。

现在的我,着实强的可怕。

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出于对书名的好奇,花了将近三个小时看完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介绍了一些提高阅读质量和理解力的方法和技巧,但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目的性阅读,比如你想从书中学到一些东西。而对于娱乐消遣性的阅读,个人感觉阅读这本书就是在浪费时间。

毕竟对于娱乐消遣来说,当然是怎么开心怎么来,何必要被这些规则束缚。

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顺序也代表了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很好理解,会识字,不文盲,这就够了。不过也不要想的太简单,比如阅读一篇词汇量很大的英文文章,那可能就很难达到这个层次。古诗词或者是文言文亦是如此。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可以大致理解为粗读或者是略读,就是要快速知道要读的书的分类和主题。

可以通过目录、序言和介绍等,这部分是作者或者出版社对整本书所著的精炼概括,千万不要错过。另外也可以挑选几个看起来跟主题相关的篇章来读,但是不要整篇读完,只需要念几段或者读几页即可,不要太多。

对于比较难理解的书,从头到尾快速读一遍,碰到难以理解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直接略过,不要企图了解书中的每一个字句。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 给整本书分类归纳,用简单的文字概括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列出大纲。
  2. 提炼书中的关键字句,获取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主旨,并根据作者的论述再找出其他相关的字句,最后判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3. 保持思辨能力,而非争辩。再发表自己的评论之前,最好有相应的论证支撑,最好能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

主题阅读

阅读的最高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或许可以称作比较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要求最高和难度最大的阅读类型。

针对某一个主题,同时阅读不止一本相关书籍论文,并进行对比、分析。主题阅读的目标不是全面理解任何一种特定的阅读文本而是为了加深对于某个主题的理解。

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整本书的问题,看的时候总觉得很啰嗦,一些论述要来来回回描述很多次,这是我对这本书不好的观感。

不过这本书中提到,在批评一本书的时候,要提供相应的论述支撑。而我没有这些,所以我需要把我为认为的这本书的某些地方很啰嗦,改为这本书的某些地方我不喜欢。学以致用了属于是。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略读。出于对这些严肃性著作的尊重,以及受教育以来,所接受的那种要认真学习,遇到问题就要攻克解决的思想,致使我在看某些专业类书的时候,遇到问题就会停顿,心理负担增加,最后还可能会因为觉得难以理解而直接放弃。

而我现在也没有浏览目录的习惯,因为基本上看的都是电子书。按照页码顺序翻页,只能看到前面的序言,基本上不会看到目录,而序言又不能作为整本书的概括。

所以在读到讲述粗度略读的时候,就直接改变思路。大致浏览一下目录,在心里列出一个大纲,然后选择性的读,而非全篇一字不拉的读。若非如此,这本书可能就又没读完就被直接放弃了,因为我真的觉得好啰嗦。

总之,这本书讲述了很多想要读好书的规则和建议,条条框框,啰里八嗦(或许是翻译问题)。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的可以应用于自己的阅读,有的则当作耳旁风就好。尽信书不如无书,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Sonoma,启动!

迫于想尝鲜,把电脑的系统从Monterey升级到了Sonoma。

升级完感觉变化不大,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桌面可以摆放小组件和动态壁纸这两个了。现在的桌面可以摆放一些系统小组件,甚至是把iPhone上的小组件也摆放到Mac桌面上。至于动态壁纸,其实也不是壁纸,就是一段4k240帧的视频,亮屏的时候播放,解锁之后缓慢停止,直到将完全停止的那一帧当做壁纸。

以前遇到更新基本上就是无脑冲,手机、iPad、电脑都是如此。认为只要新系统能带的动,为何不去体验尝试一下。不喜欢待在某个所谓省电的版本养老,反正这些电子产品再怎么爱护也就那几年寿命,该怎么用就怎么用就好。

直到去年把这台电脑的系统升级到了Ventura,可能是系统比较早期的缘故,妈的给我整的好些软件直接没法用。这还不算啥,最主要的是输入法在浏览器输入中文的时候巨卡,卡的我是真难受。再加上新系统主打的台前调度我也不喜欢用,对我没什么吸引力。

格盘,重装Monterey。

后面才发现输入法的问题其实不怪Ventura,是那破输入法的问题,只是它恰好出现在那个时间点上,让我误以为是系统的原因。换到Monterey上这个问题也是稳定出现,最后无奈通过更换输入法才解决。

而且我也没想到会来这一出,在升级之前就没有专门备份。结果可想而知,虽然有时间机器的快照,但也不是最新的。

我是真长记性了。

从Monterey直接过渡到Sonoma,整体使用体验还算可以,就是发现了一个小问题,把一个窗口最小化之后点击其他窗口,再打开这个最小化的窗口,会出现闪屏。虽然我基本上从不最小化窗口,但作为强迫症患者知道了这个事情还是有点难受的,期待厨子在后续的版本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吧。

诚邀有志之士,一起寻找美兰的大秘宝

最新新闻消息,前海贼王哥尔·D·美兰在临刑前,向全世界公布了她毕生财富的下落。价值两亿人民币的黄金秘宝,就藏在了某神秘海域。

你想变得富有吗,你想拥有财富、名望、权利吗,来成为我的伙伴,和我一起探索冒险吧。

我名蒙奇,能吃能睡能喝能扯皮,非常适合担任船长。当然只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我希望能招募到几名伙伴,和我一起寻找这美兰留下的大秘宝。

我正在寻找以下几位伙伴:

三刀客

熟练使用菜刀、剪刀、剃须刀等,能认路的优先。

厨师

熟练使用饿了么、美团等外卖软件,看到美女不流鼻血的优先。

航海家

熟练使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熟练财务管理的优先。

射手

熟练使用弹弓,会吹牛逼的优先。

社畜

普通老百姓牛马社畜,会医术的优先。

考古学家

熟悉历史,熟悉历史各代文物,熟悉洛阳铲的优先。

音乐家

熟练使用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各大音乐平台,能开通VIP的优先。

潜水员

熟练海底潜水,能在海底忍气吞声的优先。

变态

越变态越好,既变态又会修船的优先。

欢迎有意向的朋友通过脑电波联系我,不用担心脑电波联系不到我。

我们是未来的伙伴,我们心意相通,这便是我们之间的羁绊啊。

无他,就感觉挺背的

在网上买了链条清洁剂,周末在家给自行车清洗了一番。打算趁着天热之前多骑骑,别等到天热就又不想骑了。

早上骑着干干净净的车子去上班,在路口刹车的时候,后轮一声刺耳的咔嚓声。心里顿时一惊,这不会是昨天不小心把油撒到刹车碟片上了吧,这可完蛋了。

到公司楼下停好车,准备研究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以脚撑为支点,车子一歪,按着刹车,想用力转后轮看看能不能复现刚才的声音。结果特么一使劲,车子又给响了一声,不过这回不是刹车响,是特么脚撑嘎嘣一声断了…

停都不好停,最后没办法只能靠在旁边的树上。还因为耽误这一会,打卡也迟到了…

真是闲的了,这不会是平时debug搞多了,职业病犯了吧。

下班就直奔修车店,换了脚撑和刹车碟片,存款又少了130。

晚饭吃着都不香了😭。